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刘长瑜花旦表演艺术人才培训班”举办系列专题讲座(三)

近日,国家艺术基金2025年度艺术人才资助项目——“刘长瑜花旦表演艺术人才培训”邀请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刘长瑜,文学博士、戏剧史学者、编剧姜斯轶,国家京剧院京胡名家潘永玲,国家京剧院著名导演孙元意,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原所长王安奎分别为全体学员作专题讲座。讲座由京昆系副教授、项目负责人张艳红主持。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该项目剧目课导师刘长瑜作“卑贱者最聪明——我演春草”专题讲座。

微信图片_20250706101643.jpg

刘长瑜以幼时练功的亲身经历强调戏曲基本功训练的重要性,并重申了京剧艺术发展需重视对地方戏的借鉴吸收的观点。

微信图片_20250706101648.jpg

刘长瑜系统阐述了京剧《春草闯堂》中春草角色的创作渊源与表演艺术精髓。在讲述该剧创作背景时指出,《春草闯堂》的剧本可追溯至福建莆仙戏旧本《邹雷霆》,范钧宏、邹忆青二位剧作家以其蓝本进行改编,最终形成融合地方戏艺术底蕴与京剧表演程式的经典剧目。这一创作过程凝聚了集体智慧,实现了传统戏曲文本的现代转化与剧种艺术融合。

微信图片_20250706101652.jpg

在表演艺术解析环节,刘长瑜以生活化视角解读舞台呈现的创作逻辑,以春草陪小姐华山还愿时的带伞细节为例,阐释道具运用需服务人物关系——伞面倾斜角度、撩开树枝的动作设计,实则是侍女对主人悉心照料的生活场景艺术化再现。而【行轿】场次的身段表演,是借鉴豫剧《抬花轿》的步法韵律所设计的“轿步”,通过体态变化艺术化呈现花轿“上坡”“下坡”的动态,以富有生活质感的舞台节奏传递角色所处情境。

在念白处理上,刘长瑜强调兼具“颗粒性”与“生活质感”,如公堂对峙时的台词演绎,应似邻里间据理力争般急切而有条理,尾音处蕴含“理直气壮却不蛮横”。她特别强调春草这一角色的智慧,本质上是底层人物正义观的本能流露,公堂冒认姑爷的果敢行为,源自对权贵欺压良善的朴素反抗精神,演员需褪去“角儿”的光环,还原本真表演方能诠释人物内核。

微信图片_20250706101656.jpg

刘长瑜寄语全体学员:“演绎春草需传承其赤诚之心,经典角色的艺术生命力,始终植根于对生活质感的精准捕捉与人性光辉的深刻诠释。”此次讲座通过系统性梳理剧目创作脉络、解构表演方法论,提供了兼具理论高度与实践价值的教学范式。

微信图片_20250706101710.jpg


文学博士、戏剧史学者、编剧姜斯轶作“《梨园原》通讲”专题讲座。

微信图片_20250706101717.jpg

姜斯轶系统介绍了《梨园原》的来由,讲解了该著作对戏曲表演的珍贵价值与深远影响,特别解析了表演中塑造人物的“八形四状”以及常见的舞台弊病。

微信图片_20250706101721.jpg

姜斯轶强调,表演的根本在于“用心”,以心为镜,时刻自省体悟,方能明理、精进技艺。呼吁从业者要结合当代语境,批判性吸收传统智慧中的精华,在传承中深化对表演艺术本体的认知。

通过聆听姜斯轶老师对《梨园原》的解析,学员们深刻理解了戏曲表演的核心原则。讲座对当今戏曲演员解决怎么练、怎么演、怎么管理舞台生涯等实际问题具有重要启示作用。

微信图片_20250706101725.jpg


国家京剧院京胡名家潘永玲作“瑜采流长——谈刘长瑜演唱艺术”专题讲座。

微信图片_20250706101729.jpg

潘永玲深情回顾了与刘长瑜合作跨越半个多世纪的艺术生涯,分享师承学习、剧目创作及艺术传承的深刻体悟,字里行间流露出对青年一代戏曲演员的殷切期望。

微信图片_20250706101733.jpg

潘永玲讲解了《卖水》《桃花村》《春草闯堂》中重点唱段的演唱要领,特别强调唱腔的节奏处理,现场学员纷纷随之模唱。她表示,艺术传承需在敬畏传统中勇于突破,以赤诚之心守护国粹瑰宝,方能使其在新时代焕发恒久魅力。

微信图片_20250706101736.jpg


国家京剧院著名导演孙元意作“表演艺术漫谈”专题讲座。

微信图片_20250706101741.jpg

孙元意在讲座开篇即点出京剧界惯用“博大精深”一词,他认为这四字不应沦为浮于表面的口号,而需要从业者与实践者沉下心来认真体悟其承载的厚重底蕴。

微信图片_20250706101744.jpg

谈及表演艺术,孙元意强调了传统老戏研究的重要性,他指出演员不能满足于简单的复刻,要积极主动探索如何演绎经典剧目,并使其焕发新意,让当代观众也能感受到艺术魅力的历久弥新。

微信图片_20250706101748.jpg

随后,孙元意与学员们进行深入交流,分享了多位京剧大师的独到见解,为学员们提供了宝贵的思考方向,引发了大家对传统艺术当代发展的深刻反思。

微信图片_20250706101753.jpg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该项目剧目课导师刘长瑜作“卑贱者最聪明——我演梅英”专题讲座。

微信图片_20250706101758.jpg

刘长瑜从京剧《卖水》的创作渊源谈起,该剧源自山西蒲州梆子,其中“卧鱼儿”“擦花粉”等动作突破了传统京剧花旦的表演范式,导演杨赫结合京剧技法整理念白与故事情节,黄金陆依据剧情设计唱腔,将蒲州梆子的南梆子、流水板等板式与京剧声腔融合,形成完整音乐结构,最终打造出这部兼具地方特色与京剧韵味的经典剧目。

刘长瑜分享了京剧《卖水》的诸多创排细节,特别强调了人物塑造的深层逻辑,通过分析该剧与《春草闯堂》《桃花村》等剧中丫鬟的身份差异,提出“附体表演法”,即演员需以第一人称感悟人物情感,而非单纯展示技巧。

微信图片_20250706101802.jpg

刘长瑜以亲身经历寄语青年演员:“功夫不亏人”。她回忆早年在香港演出时,每日趁《杨门女将》摆寿堂前的空隙练功,即便产后也坚持保持身形,用“人前显贵,背后受罪”概括戏曲演员的职业坚守。刘长瑜提出京剧演员必须多读书的观点,认为唯有将文学内涵转化为舞台形象,才能让观众产生心灵共振。

微信图片_20250706101806.jpg

本次讲座不仅是一次表演技艺的传授,更展现了老一辈艺术家对戏曲传承的责任感。正如刘长瑜老师所言:“艺术要符合规律,演员要在实践中不断提升,才能让角色立得住、传得开。”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原所长王安奎作“刘长瑜表演艺术特征”专题讲座。

微信图片_20250706101811.jpg

王安奎深入解读梅兰芳先生的经典论述《要善于辨别精粗美恶》,并结合自身数十年对戏曲艺术的研究与观察,为当代戏曲工作者指明艺术精进的核心路径——锤炼敏锐的艺术鉴别力。他强调,这种鉴别力并非天生,而是需要通过系统学习与充分实践后方能获得;对于演员来说,天赋与努力固然重要,但若眼界不高、辨识不清,则极易误入歧途,或停滞不前,甚至沾染不良习气而不自知,因此辨别精、粗、美、恶是演员的立身之本,决定着演员艺术生命的高度与持久性。

微信图片_20250706101815.jpg

王安奎呼吁戏曲工作者,要将“辨别精、粗、美、恶”作为终身修炼的功课,以开放心态学习传统、拥抱生活、倾听观众,在新时代延续戏曲艺术的“松柏长青”。

微信图片_20250706101819.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