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京昆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 媒体京昆

媒体京昆

《中国戏剧》2023年第12期·总第799期:舒桐 | 俯身埋头 雨润梨园——写在史若虚校长诞辰105周年

1702031933219.jpg

今年是尊敬的史若虚老校长诞辰105周年,也是他逝世40周年的日子。作为晚学后辈,要谈史若虚先生,心里惴惴不安。因为我确实没见过这尊“真佛”。对史若虚先生的了解大多是从各位前辈老师那里听到的。从我1993年考入中国戏曲学院,踏入校门的那天开始,这个令人仰慕的名字就会在很多师长的口中说出,“史校长说……”“史校长规定……”“史校长要求……”不绝于耳。从这些回忆中,我了解到史校长出现的场地,最多的就是教室、排练场、小剧场……那时,史校长已经离开我们10年了。

有关史若虚校长的信息,在百度百科是这样描述的:史若虚(1918—1983),名宝玺,字尊一,戏曲教育家,山东阳信人。1938年赴延安。先后入陕北公学、延安抗大学习。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抗大总校文艺工作团艺术指导。后在八路军政治部前线剧团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国戏曲学校教务长、副校长,中国戏曲学院院长,中国文联第四届委员,中国剧协二、三届理事,著有《史若虚戏曲教育论集》。为了加深认识,我淘来了中国戏剧出版社1983年出版的史若虚先生的专著《史若虚戏曲教育论集》,希望能够更系统地学习先生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这是一本薄薄的册子,8.4万字,涵盖了立德树人、戏曲表演、戏曲导演、戏曲音乐、戏曲教育、改革创新等各方面问题的研究,规律总结及探索,让我看到了一位真正俯身埋头于戏曲人才培养的戏曲教育家的光辉形象。读过先生的论著,本文首先择取先生教育理念及方法的精华,从以下几方面分享我的体会;同时,也对中国戏曲学院当下京剧表演艺术人才培养的做法及成果,进行经验总结,对于在新时代,戏曲教育应如何守正创新展开深入思考。


1702031970494.jpg

一、培养目标,立德树人  

从1950年中国戏曲学校建校之初,到1978年改制为大学,史若虚先生的教育理念始终把立德树人放在首位,强调我们是在党的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学校,“培养的学生应当是党和人民所需要的又红又专的戏曲艺术战士”。同时客观分析,因戏曲艺术“带有深厚的个人生产的特点”,强调技术技巧和个人奋斗的作用,容易产生重业务轻政治的思想,因此,学校要反复教育,对业务好的学生,要引导其德智体全面发展,为共产主义建设、为人民服务。始终教育学生牢牢记住“艺高更须德高”这句话。江泽民同志给中国戏曲学院题写的校训“德艺双馨 继往开来”,明确地把“德”放在第一位。习近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重要讲话中提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育人之本,在于立德铸魂。”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国戏曲学院师生回信中更加强调“繁荣发展戏曲事业关键在人”。立德树人一直是我们培养人才的根本,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我们的事业要求。史校长立德育人的教育理念与时俱进,永不过时。


1702032003157.jpg

左一赵荣琛,左二史若虚,右一许姬传,右二马彦祥


二、培养原则,遵循戏曲艺术的规律  

史若虚先生熟悉戏曲艺术规律,解放前就在延安抗大从事戏剧、曲艺创作演出工作,建校后受田汉、王瑶卿、萧长华老校长的深远影响,又有科学管理的思维和开拓精神。他深知戏曲教育的特殊性,坚持遵循戏曲艺术规律。首先在教学环节,在他的带领下,学校构建了较为完善的戏曲教育体系。他强调继承传统、学习技术应当是戏曲学校的首要任务。他带领教师们建立了以从戏里提炼出的完善的“基毯把身”基本功为基础,以剧目教学为核心的成品教学模式,这套教学模式沿用至今。他经常深入课堂,了解每位教师的优长,了解每个学生的专业条件,亲自参与教学计划的制订,观摩学生的实习演出。他扎根教学一线,了解的是最真实的一手材料。当下,在中央指导下,我们正在积极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并开展调查研究,切实使学习与实际工作密切结合。而深入基层调查研究,那个时候史校长就做到了。由他率领创立的戏曲人才教学模式,历经70多年的检验,确为戏曲人才培养的有效模式,也是国戏风格确立的标志。史若虚先生在老校长王瑶卿的领导下,坚持舞台实践原则,他认为重视舞台实践也是培养戏曲演员的优良传统,这样做既可以巩固课堂教学的效果,又可以锻炼学生的表演能力。他建立健全了校内学习制度和择优对外演出制度,实现“当演员的老得跟台毯见面,跟胡琴说话”这个目标。这种制度的确立,使学生间形成良性竞争,凸显了实践环节在戏曲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性。这个办法同样也是我们今天一直遵循,并不断强化的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

史若虚先生对流派学习提出自己的观点,对年轻学生、青年演员流派学习过程中的机械模仿提出疑问,认为“当他们模仿这些演员时,不管自己的身体、嗓音等条件是否和别人一样,硬要模仿别人的样子,甚至连人家的私下的生活习惯、音谈笑貌、开会发言的姿势都模仿……这样做的结果,反而削足适履,形成了一种奇形怪状的表演风格。本来嗓子够得上‘六字调’,因要学得‘像’,便压低嗓子找宽音,结果损害了自己的嗓音,也大大损害了一个演员的可塑性”。他同时提出,初学的青年演员模仿学习戏曲表演程式技能是必需的,但要清楚这是进行艺术创作的手段。这些问题也是我们目前仍旧面临的,那就是规范严谨的学院派教学内容,与个性突出的流派教学,如何能够更好地融入大学的课堂。在大学阶段,首先开展学院风格归大路的剧目教学,给学生打好规范扎实的基础,同时视学生条件,科学引导其表演风格的发展,选择与学生相适应的流派进行深入研习。史若虚先生认为“学生学习流派不宜过早,尤其是初学的儿童,应该先踏踏实实、规规矩矩地下几年功夫,在技艺上字正腔圆、横平竖直地打下扎实稳固的基础。到了一定年龄,从发展中看他近于哪一家,再去引导他(她)们学习、专攻哪一家”。从中专教学与大学教学教育区别的角度,我认为当下的本科阶段的学生有一定基础,入校后首先进行归路,在此基础上可以引导流派的学习。在近些年的本科生教学中,我们就曾成功引导流派的转变,甚至是行当的转变。比如,目前已经在国家京剧院工作,并考入第七届青研班的褚沣怡,在中专期间学习张派青衣,到大学后经过观察分析改学梅派,并为她专门安排适合的剧目的重点培养。“开小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她在校期间即获得了上海“白玉兰”新人主角奖。


1702032052094.jpg

前排左起:王泌萱,高盛麟,李紫贵,史若虚,李文等参加第一届本科班毕业论文答辩会

三、培养方法,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史校长教学理念的核心思想,多次出现在他各时期的各类文章中。由此可见,这也是他在教育生涯中一直面临的敏感问题。今天我们也同样面临这样的问题,就是如何处理好拔尖与普遍培养的问题。戏曲演员的身体是进行艺术创作的材料,学习戏曲表演的学生,自身的形象、声音、形体协调性等不尽相同,史校长认为,“因材施教正是在承认这种差异的基础上采取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原则”。他谈到因材施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反对只培养少数人牺牲一大片的办法,一是反对平均主义地进行教学的办法。就是既要对学生进行普遍培养,又要因人不同和有重点地提高”。史校长给因材施教这个概念还起了一个生动的名字“水鸟政策”,表面风平浪静,水下急速滑行。因材施教的两个方面,反映了对人才条件的客观认知,明确了普遍培养与拔尖本不是简单的对立矛盾,因材施教就是普遍培养,是结合每个学生不同的条件开展的有效培养。通过选才、辨才、育才三个环节,对每个学生进行观察 ,选择适合的行当与戏路,首先辨才准确,才能因材施教。这样指导,每个学生通过努力担当起适合自己的行当角色。对于教学中的公平问题,他提出普遍培养绝不等同于平均主义,“如果平均主义地进行教学,必然使大家的成绩向下拉平,降低教学质量”。要实事求是地普遍培养,对于不同条件的学生,也要做好思想工作,教育学生客观认识,按照自身条件去勤学苦练,努力发展。对突出的人才必须采取有力措施,着重培养,使其尽快成才。史校长对于人才条件客观的认识,对因材施教辩证的观点,对于培养高水平的人才,对于人尽其才,都有着极高的指导意义。他还特别引用了当年邓小平同志在全国科学大会上指出的“在人才问题上要特别强调一下,必须打破常规去发现、选拔和培养杰出的人才。我们的科学家、教师发现人才、培养人才本身就是一种成就,就是对国家的贡献”。史校长坚定地说:“实践证明,没有杰出的艺术人才,就不会有艺术的高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期文化艺术建设提出的要求,要在高原的基础上产生更多的高峰。可以看出距今已40余年的史校长的这个观点,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及紧跟时代的先进性。

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史校长提出:过去许多艺术名家享名很早,所谓“科里红”,我们为什么不能呢?近些年来,在中国戏曲学院党委的领导下,学校逐渐建立了京剧人才培养特区。我们也在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关注每一名学生的成长,引导他们认识客观条件,因材施教地进行普遍培养。让同学们懂得“一棵菜”精神的内涵,只要在自己的岗位上认真完成任务,同样会发光发热,不管是主演还是配演乃至一个龙套,都是这一台艺术品的一部分,都会影响作品的完美性。同时对专业突出的人才实行一对一、多对一的培养方式,增加实践机会,就像史校长说的,“吃偏饭、开小灶”,使之更快成才,努力探索实现新时代的“科里红”。好钢用在刀刃上,配备最强的教师团队设计专门的培养计划培养尖子生。实践证明了史校长谈到的,在拔尖的过程中,对条件稍弱的学生来说,不会因为别人提高就把你压下去,你还是你,你的“才”仍会尽其用,而且还能从别人的提高中受益。切实实现了学生整体水平的提高,实现了普遍培养的目标,在舞台上呈现出红花绿叶各美其美的“一棵菜”精神。


1702032147493.jpg

1982年史若虚校长为首届大专班毕业生王蓉蓉颁发毕业证书

四、国戏风格的养成  

我们经常说国戏风格,这个风格也是史若虚等老一辈教育家倡导建立的,多年实践形成并坚持的“健康的舞台艺术风格”。我认为这种“健康的舞台艺术风格”包含了规范、严谨、大气,充满青春靓丽的气息。他深刻地受到王瑶卿先生的艺术影响,时常提到王瑶卿先生对创建我校舞台风格所起的巨大作用。史若虚先生说这种风格的建立,一是需要有好的师承。他列举了学校教师值得自豪的师承关系,如旦角从王瑶卿到芙蓉草,再到华慧麟、于玉蘅;老生从贯大元、雷喜福到邢威明、关正明、宋继亭;花脸从宋富亭、孙盛文、李春恒、梁连柱到赵荣欣;小花脸从萧长华到萧盛萱、高富远;武旦方连元、邱富棠、范富喜,以及后期调入的阎世善、李金鸿;小生姜妙香、阎庆林;等等。这些老先生都是艺术态度严肃、艺术风格高尚的,给学生打基础,对于健康的艺术风格的形成,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二是必须有领导的培育支持和提倡。要教育学生首先热爱自己的艺术,珍视自己的艺术。学校各级领导都以认真负责的态度支持发挥健康、严肃的东西,纠正、抵制庸俗、低级的东西,全校师生就会形成共同的观念、共同的意识,培育出特有的舞台艺术风格,也能在社会上产生良好的影响。

我们也在努力遵循这两条原则,坚持着健康的国戏风格。近年来在学院的支持下,我们逐步引进了一批有丰富舞台经验,并具有国戏学习背景的人才,特别是一些知名的当代艺术家,如于魁智、张火丁、李宏图等充实教师队伍,坚持了国戏师承的原则,从艺术上实现国戏风格的传承。系领导班子以身作则,努力营造热爱艺术、严谨的工作氛围,引导教师爱岗敬业,带动学生勤学苦练。

史校长这本薄薄的册子还谈到了文化课、文艺史论课对提高艺术表现力、创作能力的重要性;谈到了戏曲表演教学中对西方戏剧知识体系如何借鉴;谈到了戏曲导演人才培养的理念,同样采用成品教学,选取成功的剧目,请导演带戏来上课,把整个创作过程进行呈现,使学生从中把握原则和规律;谈到了提高教师思想政治水平,做到“教学教人”;谈到了培养学生要关注其身心健康发展;谈到了青年演员要以“学到老”的精神不断提高艺术水平。字里行间渗透着实事求是的务实作风,也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很多问题在今天,仍然是需要当下的教育者继续思考和研究的方向。在学习史校长教育思想的过程中,我似乎在与他老人家面对面地交流。他对戏曲艺术规律的把握,对老一辈艺术家高尚风格的传承,对戏曲教育从科班到中专教学、大学教育的科学系统的建立,清晰的管理思维,高效的管理成果,爱校如家、爱生爱师的亲和态度以及敢于担当的责任心,都令我无限敬仰又倍感亲切,我想这才是让人敬服的“权威”的标准。这也让我更加坚定了在史若虚先生等几代前辈铺设的道路上,在新时代培养出更多具有国戏风格的戏曲高峰人才的信念。今天的中国戏曲学院已经拥有2800多名师生,具有相对完善的教育体系,中专、本科、研究生、青研班、成人教育蓬勃发展。学院正努力向申请博士点冲刺。京剧表演专业近年来先后获得了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出版了京剧剧目教材50余部、京剧器乐教材20余部。2023年京剧主修剧目课又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我想这些成绩足以告慰史若虚校长及一代一代的国戏前辈。让我们在习近平总书记“在教学相长中探寻艺术真谛,在服务人民中砥砺从艺初心”的重要指示精神中,踏着前辈的足迹,守正创新,继续奋勇前进,培养更多党和人民需要的戏曲文化的传承者。

1702031476842.jpg

(作者系中国戏曲学院教授、一级演员、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执行班主任。照片提供:史建民)